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浊毒理论研究分会 欢迎您
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
手机版
首页
总会介绍
分会信息
通知公告
科普讲座
岐黄民声
行业新闻
视频中心
专家风采
成果展示
联系方式
当前位置:首页 > 岐黄民声
国宝级文物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价值—张延昌
0
发布时间:2018-05-28 浏览数:2403

甘肃省兰州市 张延昌

国宝级文物——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价值



     [摘要]首先简要介绍了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过程,重点阐述了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价值,包括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、考古历史学者认为是一件价值非凡的瑰宝、提供了新研究的资料、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、是甘肃古代医学的“四大医学”之一、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;接着对武威汉代医简出土40多年的研究成果作了梳理;文之后构思了对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展望。

     [关键词]国宝级文物;武威汉代医简;研究价值;文献研究

一、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过程

     1972年11月,武威县柏树乡下五畦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,发现一处汉墓,该墓室内东西向置一柏木棺,棺内仰卧一男尸,尸体头顶有一个麻质囊袋,袋内包木质简牍一束,由于尸体腐烂,致使部分简朽蚀残断或简文漫漶,经整理现存简牍共92枚(片),这些被清理的资料,后来经过甘肃省博物馆、武威县文化馆编为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一书,1975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[1]。

二、对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价值的评价

     1、武威汉代医简被定为“国宝级文物”。

     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,成为简牍学中最优保存和历史研究价值很高的文物之一。

     2、汉代医简是一件价值非凡的瑰宝。

     我省知名考古历史学者、甘肃中医学院医古文教授吴正中认为,在甘肃武威这块宝地上,除了“马踏飞燕”的铜奔马、西夏碑外,汉代医简也是一件价值非凡的瑰宝。

     3、提供了新研究的资料

     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这批医药简牍,是1949年以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,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,通过对这批简牍的长度、编连、缮写、容字、题记、收卷、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,不仅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,以补文献所未及,也为考古学、古文字学、历史学等提供了新研究的资料。

     4、研究古代医药学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

这批汉简内容上极为丰富,它包括了医学上的针灸、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内容,记载了各科的病名、症状、药物、剂量、制药方法、服药时辰和药量、针灸穴位、经络、针刺禁忌、药物禁忌、生活禁忌,以及药方主治范围等等,足见我国中医药学在当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,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关于生理、解剖、方剂、病名、治疗、养生等问题,提供了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科学资料,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,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医学尤其是汉代医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 

     5、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

考古学者戴应新撰文认为,武威汉代医简代表着由《五十二病方》到《伤寒杂病论》过渡阶段的医疗水平,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。

     6、是甘肃古代医学的“四大医学”之一。

在甘肃省卫生厅、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,组织编写的《甘肃古代医学》一书,内容包括:庆阳岐伯医学(《黄帝内经》的研究),武威汉代医学(《武威汉代医简》的研究,灵台皇甫谧针灸医学(《黄帝针灸甲乙经》的研究,敦煌医学(敦煌医药残卷的研究)等内容,

     8、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

著名中医学者张天撰文,在临床上就使用了一部分方药,如“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”、“治伤寒逐风方”、“治诸癃方等,认为“《医简》出于实践,用之有效”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姜良铎等在“《武威汉代医简》方药临床应用价值探讨”一文中认为:《武威汉代医简》是一部医方性质的著作,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医药水平的真实情况,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。

三、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成果

     1、科研成果

     “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的临床研究”,1999年8月24日通过省级鉴定,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获甘肃省卫生厅2001年度卫生科技三等奖;“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后30年来研究进展的回顾性研究”,2003年5月7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评审,其成果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,获2007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;“清热逐风合剂治疗风湿病湿热痹阻证候的临床研究课题”2005年12月12日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,“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”,“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法、方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”成果被评为二○一五年度甘肃省皇甫谧中医科技二等奖。

      2、出版著作《武威汉代医简研究》(原子能出版社),《武威汉代医简注解》(中医古籍出版社),《甘肃古代医学》(学苑出版社);《甘肃中医药文化》(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),《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》(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),《武威汉简医方今用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,其中《武威汉代医简研究》获“中华中医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优秀奖,《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》,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、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三等奖。

     3、发表论文,收集武威汉代医简出土以来发表论文200余篇,其中张延昌发表论文50余篇,主要论文有:“《武威汉代医简》痹证方药考”“祛寒逐风合剂治疗尪痹的临床研究”“30年来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进展”“武威汉代医简出土文物对药学贡献考证”“《武威汉代医简》与《伤寒杂病论》方药渊源”、“《武威汉代医简》痹证方药临床运用”等,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不同学术会议上做过多次交流,其中“武威汉代医简出土文物对药学贡献考证”被2004年《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》收录。

四、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展望

     《武威汉代医简》出土迄今已40余年,这些年来主要在风湿病领域作了一些临床疗效观察研究工作,中医其他专科运用医简方药的临床研究、病例疗效观察正在逐步展开,也期待着更多的中医药爱好者,投入到该项研究及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中来,让古老的医学发出绚丽的光彩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继续做出有益的贡献,更盼望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。

通过继续申报国家级、省厅级研究课题等形式,融入和增添为甘肃中医的优势和特色,多方位、多学科进行深入研究,尤其是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进行临床疗效的科研观察,挖掘古方,惠泽今人。

参考文献

[1] 甘肃省博物馆,武威县文化馆合编,武威汉代医简[N]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75,10.

[2] 赵文红,陈永坚.武威历史文化丛书·文物精粹[N].甘肃文化出版社,2002. 

[3] 黎大祥. 武威历史文化丛书·武威文物研究文集[N].甘肃文化出版社,2002.

[4]张延昌,朱建平,武威汉代医简研究[N].原子能出版社,北京:1996. 

[5]甘肃省博物馆,甘肃省武威县文化馆.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——出土大批医药简牍[J].文物,1973(12):23.

[6]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.武威汉代医药简牍在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[J].文物,1973,(12)16.

[7]戴应新.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[J].考古,1983(2):180.

[8]鄢卫东,李顺保. 甘肃古代医学[N].甘肃:学苑出版社,北京:2010.

[9] 张天.考古.1983;(2):180。

[10] 姜良铎,刘承.《武威汉代医简》方药临床应用价值初探[J].中华医史杂志,2006,36(1):7.

作者介绍:

     张延昌,1948年2月出生,甘肃古浪人,1973年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,1982年毕业北京中医学院,2008年3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“甘肃省名中医”称号,2011年被甘肃省中医院授予“甘肃省中医院名医药专家”称号,2008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授予“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”,2014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。

现任职务:主任医师;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、《风湿病与关节炎》杂志编辑、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痹病学学科学术带头人、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育单位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。

     曾任职务: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病科第一任科主任、技术指导;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第一任所长。

     学会组织任职:中国民族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,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开发协会咨询开发部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;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;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;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常委;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;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;甘肃省中医内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;甘肃省中医内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。

     科研成果:科研获奖10项。其中: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;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优秀论著作奖1项;甘肃省卫生厅卫生科技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;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优秀奖1项、学术著作奖三等奖1项、甘肃省学术著作奖三等奖1项;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优秀论文奖1项;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1项。

     完成科研,8项,其中: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;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1项、省级课题6项。

     主编、参编著作:主编、参编11部,其中:国家级出版社6部;省级5部。

     主编主要著作有:《痛证的中医治疗》(甘肃科技出版社);《武威汉代医简研究》(原子能出版社),《武威汉代医简注解》(中医古籍出版社),《甘肃古代医学》(学苑出版社),《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》(安徽科技出版社),《武威汉简医方今用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,《张延昌学术经验集》(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)

     参编主要著作有:《当代名中医典型医案集》(丛书)(人民卫生出版社),《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,《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》(甘肃科技出版社),《甘肃中医药文化》(甘肃科技出版社)等。

     发表论文:发表论文64篇(国家级19篇,省级44篇,县级1篇),科普文28篇(国家级4篇,省级16篇,市级8篇),内部刊物发表7篇(国家级2篇,省级5篇,会议交流论文33篇(国际会议5篇,国家级21篇,省级7篇)。

     1995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对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这一国宝级文物做了系统、全面研究工作,并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,主要诊治:消化、呼吸、泌尿、内分泌等内科系统疾病,尤擅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痛风、结节性红斑、骨关节病、肩周炎、皮肌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硬皮病、干燥综合症等风湿类疾病。

      (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,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,填补秦汉医学历史的一些空白,是编辑中国医学史要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,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