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浊毒理论研究分会 欢迎您
关于我们 加入收藏
手机版
首页
总会介绍
分会信息
通知公告
学术临床
岐黄民声
行业新闻
视频中心
分会风采
成果展示
联系方式
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术临床
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
0
发布时间:2018-05-30 浏览数:2113

     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,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(数量减少,功能减低),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,为胃癌前期状态之一。由于本病发病率高,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,不易治愈,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,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。现代医学认为该胃癌前期状态是不可逆转的,主要采取对因与对症治疗。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,以浊毒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,取得了较好的疗效,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,从而扭转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,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。吾有幸跟随李佃贵教授学习,受益匪浅,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。

1、病因病机

      中医学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称谓,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“胃脘痛”、“胃痞”等范畴,李佃贵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,及对当代人们生活起居、饮食规律变化的观察,认为感受外邪,饮食不节,忧思恼怒,肝气郁滞,损伤脾胃,胃气壅滞,而致肝胃失和,胃失和降,中焦运化失职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致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日久则气滞、血瘀、热郁、痰阻诸症而生,日久积湿不化而成浊,郁而不解而成热,热壅血瘀而成毒,终致浊毒内蕴。

      浊毒侵及人体,留滞于脏腑经络,病久不去,容易生变。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胃部,导致胃部细胞、组织的浊化,即病理损害过程;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、组织的浊变,即形态结构的改变,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、增生、萎缩、化生和癌变;以及炎症、变性、凋亡和坏死等变化。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、组织和器官,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,乃至功能衰竭。浊毒黏滞致使中焦瘀滞,气机不畅,热毒伤阴,瘀阻胃络,气不布津,血不养经,胃体失于濡养,胃络受损,胃液枯竭,腺体萎缩久久不愈,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,胃黏膜受损,终则发生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,最终胃癌形成。

      由此可见,浊毒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,浊毒之邪黏滞不解,盘踞成积是慢性胃炎病程长、反复难愈的关键所在;亦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形成的“启动因子”。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个由气到血、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。

      慢性胃炎,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,到肠上皮化生伴异型增生,到癌变的过程,就是浊毒内蕴,日久生变的过程。因此,治疗本病应遵从中医整体观念,辨证论治,以化浊解毒为主,兼以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气、活血化瘀之法,以使肝气调达,脾气健运,调气以和血,调血以和气,气血相合,胃络得养,诸症自消。

2、分期论治 

      浊毒内蕴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核心,李佃贵教授根据浊毒之轻重、浊毒之深浅,参考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诊断标准和分期分级》,对本病进行分期辨证论治,取效颇佳。

      2.1 脾胃虚弱型(轻度)

症见:脘腹满闷,时轻时重,时胃脘隐痛绵绵,喜温喜按,神疲乏力,食少懒言,语声低微,面色少华,大便溏,舌淡苔薄白腻,边有齿痕,脉细弱。

病机:大多因忧思伤脾,饮食不当或素体脾胃虚弱,中焦运化无力,气血生化乏源,脏体失养,腺体萎缩,而致慢性萎缩性胃炎。

治宜:化浊解毒,健脾益气和胃。

方用:当归15g,白芍30g,茯苓15g,白术9g,紫蔻15g,扁豆15g,厚朴15g,枳实15g,木香9g,党参15g,陈皮15g,山药15g。水煎,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气血两亏,心悸气短,神疲乏力,面色无华,心阴暗耗寐差加太子参、五味子、炒酸枣仁养心安神;脾阳不振,手足不温,加炙附子、炮姜以温胃助阳。;

      2.2 瘀血阻络型(中度) 

症见:胃脘胀满刺痛,痛有定处,食后加剧,入夜尤甚,面色黯滞,舌质紫或紫黯,或有瘀点、瘀斑,苔黄腻,脉弦涩。

病机:脾胃虚弱日久,浊毒蕴阻中焦,久病必郁,气郁则气滞,久病必瘀,气滞不通,血行不畅,涩滞成瘀,瘀血内滞胃络。

治宜:化浊解毒,活血止痛。

方药:蒲黄12g,五灵脂15g,元胡15g,蒲公英15g,砂仁9g,当归15g,川芎12g,三七2g,姜黄9g,白芷15g,丹参15g,鸡血藤15g,茵陈15g。水煎,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伴胃脘胀满气滞,加柴胡、香附、木香;伴异型增生,加三棱、莪术、败酱草、半枝莲、半边莲以破血消积解毒。

      2.3 浊毒壅盛型(重度)

症见:脘闷痛甚,嘈杂不适,吐酸,口干口苦,头晕胀痛,纳呆恶心,寐差,大便秘结不畅,小便短赤或黄,舌红,苔黄厚腻,脉滑数或弦滑数。

病机:湿滞中焦,日久不化,蕴而成浊,蕴湿生热,热壅血瘀为毒,致浊毒壅盛,瘀滞中焦,阻遏气机,胃体失养,胃液枯竭,浊毒日久伤脾,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乏源。

治宜:化浊解毒,散结通络兼以补气健脾。

方药:白花蛇舌草15g,半边莲15g,半枝莲15g,苦参9g,板蓝根15g,鸡骨草12g,全蝎9g,蜈蚣2条,龙胆草12g,藿香15g,佩兰12g,香附15g,苏梗15g,莱菔子15g,党参15g,茯苓15g,陈皮15g,山药15g。水煎,日1剂,分两次温服。心烦,加栀子、淡豆豉;便秘,加芦荟、番泻叶;纳呆食少,加麦芽,山楂,神曲,鸡内金以开胃导滞;气虚失运,满闷较重,加木香、枳实、厚朴消痞除满。

3、病案举例

      张某,男,61 岁,病历号:4554。2015 年 2月 3 日初诊。患者主因胃脘烧灼感1年余,时伴胃脘隐痛就诊。2014年5月27日河北省某医院胃镜示:慢性萎缩性胃炎(隆起糜烂伴出血);十二指肠球炎。病理示:胃窦黏膜组织慢性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。无肿瘤家族史。刻诊见:食后1-2小时胃脘部烧灼感,偶伴隐痛,食物返流,伴嗳气,晨起后咽部堵闷,咯痰多,质稠色黄。纳一般,寐欠安,大便日1行,偏干,粘滞不爽,小便调,舌质红,苔黄根部厚腻,舌边齿痕,脉弦滑。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;十二指肠球炎。中医诊断为吐酸病,辨证属浊毒内蕴。治疗以化浊解毒,清胃制酸。处方:白花蛇舌草15g,半枝莲15g,半边莲15g,茵陈15g,黄芩12g,黄连12g,百合15g,乌药12g,当归12g,川芎12g,白芍30g,茯苓15g,白术10g,生石膏30g,海螵蛸15g,浙贝母15g,瓦楞子15g,牡蛎15g,桔梗12g,藿香15g,大腹皮15g,厚朴15g,枳实15g,全蝎9g,砂仁15g,紫豆蔻15g,儿茶9g,合欢皮15g。7 剂,水煎服,每日 1 剂,分早晚温服。嘱患者忌食生冷、辛辣、油腻之品,调畅情志,避风寒,慎起居,适运动。复诊:药后烧心明显减轻,时有烧心,伴咽部堵闷纳可,夜寐尚安,大便日1行,色黑,偏干,稍粘,量少,舌红苔薄黄腻,脉弦滑。于上方基础上加去藿香、紫豆蔻,加玄参15g,麦冬15g。天冬15g清热养阴润肺。予18付继服,服药方法同前,医嘱同前。三诊:仍饭后烧心、吐酸,时后背烧灼感,大便黏腻,舌红苔薄黄,脉弦滑。上方去麦冬、天冬、桔梗,加生地15g,牡丹皮15g,清热凉血,葛根15g升阳止泻。每日 1 剂,分早晚温服,连续治疗16月余,2016年6月6日于河北省某医院复查胃镜示:慢性非萎缩性胃炎。

      按:李教授认为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关键,《金匮要略心典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》中提到:“毒者,邪气蕴蓄不解之谓。”此患者缘于1年前悲伤思虑过度,妨碍脾肺,致使脾失健运,气机结滞,脾气不能升清,胃气不能降浊,肺气宣降失调,郁久化热,浊毒内蕴因而出现胃脘嘈杂吐酸,咽部堵闷,咯质粘色黄痰等症,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糟粕的排泄,肺失宣降,大肠传导失司,大便秘结,黏腻不爽。李教授方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、利湿;半枝莲、半边莲清热解毒,散瘀止血,利尿消肿;合用可加强清热利湿解毒之功,治疗重点放在抗肠化和放其进一步发展,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半枝莲、半边莲、白花蛇舌草等,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,具有防癌抗癌之功效,体现中医“未病先防”的观点。茵陈、黄芩、黄连合用,清热利湿之功尤著。以百合。乌药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茯苓养肝健脾和胃;生石膏,海螵蛸,浙贝母,瓦楞子,牡蛎相伍达收敛固涩、和胃制酸止痛之效;大腹皮、厚朴、枳实行气散结,消积导滞,以除积滞内阻,畅通腑气不通;全蝎以毒攻毒,通络止痛。全方清热、解毒、制酸、行气、通络之药共用,患者坚持服用16月余,用药同时叮嘱患者饮食生活起居调养,故收良效。

      李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浊毒而生,浊邪秽浊不清,毒由热生,变由毒起,毒不除,变必生。浊毒病邪有轻、中、重之分,治疗也要根据浊毒病邪之轻重,分而治之,浊毒治疗不拘泥于一方一药,应辨证论治,随症加减,灵活用药,使浊毒祛则气机畅,脾胃运,清阳升,浊阴降,气血生化有源,肝胃相和,胃络得以濡养,萎缩的胃黏膜得以修复,收效才能显著。